摘要:从湘江之畔到安第斯山脉,这家中国企业用技术专利与全球基地织就的,不仅是防水材料,更是一个行业的价值信仰。当多数企业还在周期波动中寻找浮木,东方雨虹已用三十年证明:真正的护城河不在财务报表里,而在对质量的偏执、对创新的执着和对价值链的掌控之中。
日前,中国建筑建材领域头部企业东方雨虹迎来30周年庆典,来自海内外数万合作伙伴、事业合伙人、专家领导、员工及家属以线上线下形式齐聚一堂,共同回溯东方雨虹三十载栉风沐雨的奋斗征程,共话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东方雨虹控股总裁杨浩成表示,从1995年到2025年,东方雨虹用“不生产一平米非标产品”的铁律、1916 项专利的硬实力、11 国生产基地的全球化布局,书写了一部中国制造业的进阶史诗,践行产业担当。
质量铁律筑就行业标杆
在防水材料行业长期深陷“大行业、小企业”困局,非标产品横行、建筑渗漏率居高不下的年代,东方雨虹从创立之初就埋下了差异化的种子。杨浩成表示,“我们的第一单是人民大会堂维修工程,当时就立下规矩:每平方厘米都要经得起检测。”这种偏执让东方雨虹拿下了北京奥运会85%场馆的防水工程,从鸟巢到水立方,那些暴露在极端天气下的建筑,至今保持着零渗漏纪录。
展开剩余72%为守住质量底线,东方雨虹构建了近乎苛刻的全流程管控体系:原材料直采自巴斯夫等国际巨头,五道质检环节叠加第三方机构监管,在线缺陷检测系统实现 “品质零缺陷”。更难得的是,它将近百项核心专利免费向行业开放,推动整个防水材料领域技术升级。这种“自我革命”式的担当,使其从单纯的产品供应商,成长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
穿越周期的韧性密码
2024 年财报显示,东方雨虹营收达280.56亿元,较2008年上市时增长38倍,年复合增长率 26%。据杨浩成介绍,公司业务模式已从传统的大客户为主的直销模式向零售渠道和工程渠道为主的渠道销售模式转型;同时,从提升企业经营质量及风险管控角度考虑,公司在24年主动放弃了信用风险较高的客户及付款条件达不到公司风控标准的部分直销项目,施工业务也因其账期较长,公司近年来也主动放弃了部分回款较差的双包业务。
奇迹背后是战略定力。当同行困于单一业务时,其砂粉业务 3 年内从“可忽略不计” 跃升至41.5亿元营收,占比达14.8%;当多数企业依赖大客户时,其零售与工程渠道收入占比已达83.98%,构建起抗风险的“双轮驱动”模式。正如杨浩成所言:“真正的护城河不在财务报表里,而在对价值链的深度掌控中。”
创新引擎的双轮驱动
在东方雨虹的北京总部,有一个神秘的大楼——先进防水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在这里,从原材料取样、创新实验到性能检测、老化实验等,响彻行业的创新产品在这里诞生。这只是其创新布局的缩影:依托东方雨虹创新研发平台,其研发的 6 米 TPO 防渗膜破解了抽水蓄能电站的世界级防渗难题,-40℃极寒涂料为北极科考站等极端环境建筑提供保护。
“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这不仅是口号,更是刻入企业DNA的行动准则。
对东方雨虹来说,创新不止于技术硬实力。“雨虹工匠”平台聚集45万产业工人,实现全国属地化快速响应;雨虹学院作为行业技能人才的摇篮,培养出 26 位国家级防水大师;“虹哥汇”百万会员体系打通工长决策链——这种“技术+生态”的创新模式,让企业从单纯的制造商,进化为建筑建材系统服务商。
全球化的中国方案
在全球化征程中,杨浩成表示,“世界的东方雨虹”愿景早在1997年被写进企业歌曲中,如今正变为现实。计划收购智利 Construmart31家建材超市,让中国防水材料走进拉美家庭;马来西亚生产基地投产,加拿大、沙特基地建设中,11国本地化研产供销体系初具规模;在雅万高铁、中泰铁路等“一带一路”项目中,其“一国一策”的本土化方案——东南亚湿热气候专用砂浆、北美环保标准适配产品,成为中国建造走出去的重要拼图。2024 年,其海外收入同比增长 24.73%,覆盖150个国家的1000 余家代理商网络,正让“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中国服务”。
站在三十周年节点,东方雨虹已锚定新目标:从高标准农田防渗到海绵城市建设,从低碳建材研发到防水工程消费品牌化,这家企业正在用新的战略支点,书写下一个三十年的答卷。
从湘江之畔的小厂到全球防水领域的领军者,东方雨虹的三十年证明: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从来不只是成本优势,更是对质量的偏执、对创新的执着,以及构建共生共赢生态的产业担当。这或许正是中国制造穿越周期、赢得尊重的底层逻辑。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发布于:北京市财富牛-线下股票配资平台-配资实盘网上配资炒股-股票配资哪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